“今天中国内地的互联网基本上是70后唱主角,10年前是我们这些人,那时候我们30多岁,现在我们40岁了,一开会还是我们这一批人,再过十年,如果中国互联网还没有颠覆式创新的话,没准儿还是一帮50岁的老家伙们在跟大家谈经论道。这些对于我们这些老家伙们来说是幸福的,但是对于广大中国的80后、90后和00后来说,那真的是悲剧!”-《周鸿祎自述——我的互联网方法论》。
上面是摘录周鸿祎在他的自述中说过的这么一段“狂妄”的话,作为一名80后,我当时也是热血沸腾。今天在这里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表达自己的“愤青”情绪,相反,我特意买了这么一本书《周鸿祎自述——我的互联网方法论》,花了大概半天时间吞完了这部自述。回过头来想他说这句话,有一定的道理。借这个机会,我也陆续整理下自己对于创业的观点,希望得到广大70后和90后的指正。
说到创业,万里虎的各位同仁也都是深有感触。从万众瞩目的大企业出来开始从0到1的创业历程,在创业果实刚刚含苞待放之际,因为各种环境因素而夭折。创业失败的案例很多,每个失败者都有自己的失败教训。今天司马亮要谈的是关于互联网创业的“潜规则”。不要激动,此“潜规则”非彼“潜规则”。
不要做互联网的门外汉,意味着遵循互联网“潜规则”?
(1)风口“潜规则”,真要做风口上的猪?
谈到这个话题,我们必定会想到马云,正是从他嘴里蹦出来的这句话”在风口上,猪都会飞起来“,引起了国内大多数创业者的盲目认同,认为现在创业选择项目,一定要找到风口上的项目,这样的话,才会被吹起来。过了一段时间,马云又补充了一句”风过后,摔死的还是猪!“这个时候,很多人开始迷茫了,马总说这句话究竟是让我们去风口上呢还是避开风口呢?
无独有偶,前段时间,偶然机会接触了智明新通的唐斌森唐总,他有个观点:”创业者创业最好选择在主航道上奔跑,因为这里蛋糕大,创业者分得蛋糕的几率大!“
我不反对上面两位的观点,因为从概率论上来说,的确是风口上的企业成长起来快一点,因为在主航道上,他所需要的资本养料更充足,资源更丰富。选择风口对于创业初始是个很好的选择。
但是我不赞同创业者在创业初始的时候就为了吹到那阵风而去变道。无论如何,创业者创业之前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资源,风口很多,风口也分大小,找到适合自己的风口发力,这样飞起来概率高一点。
那么一旦找到自己的风口了,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守株待兔,等待一飞冲天的那一刻呢?诚然非也,周鸿祎有一个观点我觉得十分不错,那就是”通过侧翼和聚焦来达到颠覆式创新“。类似的观点也被两位国际大咖(一位是艾.丽斯,一位是杰克.克劳特)在他们的著作《定位》中提到,那就是“品牌再定位”的理念。无论是周鸿祎,还是克劳特,我总结出来一个观点,那就是颠覆的力量并不是来自于主流的、热门的市场,而是来自于边缘地带,来自于“侧翼”。看过《商战》的读者应该都知道,书中讲了很多以少胜多、以弱胜强的案例,在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大环境下,基本上BAT三分天下,我等一介布衣只有选择侧翼战略才能有成功的机会。
请注意,我这里说的边缘地带并不是说背离风口,而是在选择好了一个适合自己的风口以后,然后在风口上找一个僻静的角落,专心打磨自己的产品,这就是我所谓的侧翼+聚焦创业模式。
(2)创新“潜规则’,先创新再创业?
我们现在所说的创新,从定义上来说,有三个方面:以往的创新,一般指的是创造新东西,也就是所谓的发明,这种创新就是科技带来产品上的革新;第二种创新指的是产品盈利模式上的创新,以uber为代表的一些互联网企业对这种创新得使用淋漓尽致;第三种创新指的是用户体验上的创新,这个也是我们作为创业者最可能做的也是最需要做的创新。 只有注重产品在用户体验上的创新,才能了解你的用户,进而驾驭你的用户。
很多创业者对于创新往往陷入一个误区(这也是我之前曾经陷入的误区),那就是认为先得有一个创新的idea,然后再通过创业来实现这个idea。其实这样的话,对于创业者思维是一种束缚,隐形中自己给自己抬高了创业门槛。马云当年做中国黄页的时候想到了要做成现在的淘宝吗?刘强东当年在中关村卖场的时候想到了自己会打造京东商城吗?
讨论这个话题得首先弄明白你为什么创业,也就是你创业的动机是什么?是为了创新而创业吗?显然不是,这个顺序就搞反了。我们创业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服务,去解决或者改善社会的参与者在参与社会活动中的问题。淘宝是为了解决老百姓从商门槛高的问题,uber的出现是改善了人们出行打车难的问题……我们只有找到了社会中存在的这个需求点以后,才可能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,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,那可能涉及到一些创新的操作,比如在模式上的创新或者在用户体验上的创新。所以,个人觉得创业者在决定创业之后再谈创新为宜。
(3)迭代”潜规则“,憋一个大招放翻一批竞争者?
在创业的过程中,我发现很多创业者是个完美主义者,他们在推出第一版产品之前,去过于用心的打磨自己的这个产品,以至于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产品设计和完善上,他们总是抱着一个想法,那就是容我闭关修炼,一年甚至两年,待到时机成熟,瞬间放出大招,让所有竞争者闻风丧胆,不战自退。
我个人对这种完美主义者持异议。假如说回到十年前,那时候的移动互联网并没有盛行,当你憋了很久拿出一个轰动行业的产品的时候,或许真的会火一把。但是现在不同了,互联网发展如此之快,当你想到一个你认为好的想法的时候,你怎么敢笃定目前就你想到这个想法了呢?在中国,比你行业经验丰富的人多了去了,还有BAT这几个老大哥在绞尽脑汁的挖掘用户需求,你就这么自信你的想法只有你想到了?或许说,这个社会都在等着你的想法变成产品?
因此,我想说的是在当下互联网时代,一旦你确定了一个风口中的入口,那么就要尽快的孵化产品,并且尽快的打造第一版产品入市,要知道,如果你的产品真正牛逼的话,真正能够解决大众用户某一个痛点的话,那么用户会认同你这个产品的。其实那时候用户更多关注的是你的产品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,其次才是产品体验。
当你快速将第一版出来以后,得到用户的反馈还不错的时候,你大可花时间去打磨你的产品,这个时候也要做到快速迭代。快速的根据用户反馈来完善你的产品,做到有的放矢。
好了,今天就写到这里吧,文中观点仅代表司马亮个人观点,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见,欢迎评论拍砖。
顺便预告下,下一节司马亮会根据自己的创业失败经验,跟大家聊聊关于“用户”的话题,大概意思就是司马亮当年在用户踩过的坑。